(作者特别声明:欢迎分享,但未经作者同意,任何纸媒与网媒,不得发表与转载本篇)

一个阳光明亮的午后,与四二班的孩子们在学校的后荒园里吹蒲公英,相约归来为他们写一首小诗。翌日,孩子们连问三个课间:“小诗写出来了吗?”这就写出来了。

吹蒲公英的孩子

钟世华

原野上的蒲公英,

不肯为春天开花。

它听见一个孩子说——

我们来吹烛光吧。它看见,

一个刚过完十岁生日的孩子,

一口气吹熄了一朵蒲公英。

有一朵比白天还要亮的蒲公英,

被一个小女孩取走了。

我想知道,那风中有半只灯罩,

灯罩里有朵蒲公英,也被吹熄了吗?

原野上的蒲公英越吹越多,

吹蒲公英的孩子越来越多。

等最后一朵蒲公英被吹熄,

吹蒲公英的孩子就长大了。

有很多的孩子,是喜欢诗歌的。孩子本身即诗。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首活泼的、真挚的、无邪的、动人的小诗。感谢我一路遇见过的大大小小的孩子,他们让我一直以来,还能注视荒原上的一朵蒲公英。感谢邀请我一起吹蒲公英的孩子们,他们给了我诗意的灵感,让我写下这一首小诗,为他们,也为我自己。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除了认真摘抄、反复朗读,很有必要,在我的诗教课堂上,设置几道思考题:

一、蒲公英明明是因为春天而开放,作者为什么说它“不肯为春天开花”?因为作者认为,小小的蒲公英并不想为春天开放,它并不想去装点春天,它只想为孩子们开放。如果漫山遍野的蒲公英兴致勃勃地一齐开放,却不见漫山遍野的吹蒲公英的孩子,那才是一件非常无趣的事情。“不肯”这个词,写出了蒲公英的孩子气,蒲公英和吹蒲公英的孩子一样,也是一个孩子。

二、衡量一个孩子是否已经长大,是否还是一个孩子,通常是看他是否已经成年,但在作者看来,也可以看他的什么?看他是否还会吹蒲公英,看他的左手或者右手是否还能变成风中的半只灯罩,看他是否还相信,蒲公英不是为春天而是专门为孩子开放。

三、怎么理解“最后一朵蒲公英被吹熄”与孩子的“长大”?最后一朵蒲公英被吹熄了,等于说,再也不会去吹蒲公英了,吹过蒲公英的孩子再也不是孩子了,这是令人高兴的,也是很可惜的;但是作者坚信,蒲公英年年开,处处开,所以对于有些人来说,永远不会吹熄所有的蒲公英,永远不会有最后一朵被吹熄的蒲公英,这又等于说,永远会有一些人,葆有一颗长不大的童心。虽然孩子总要长大,但童心的永驻与年岁的增长、知识的增长,并不矛盾。所以,如诗中所说,原野之上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小孩子与大孩子。所以,我要请四二班的孩子们,默默地记下一句话:学问要长,童心不改。

四、为什么说“原野上的蒲公英越吹越多”?这不仅仅是因为科学老师说的:被吹散的蒲公英种子会四处发芽开花,更是因为吹蒲公英的孩子的兴奋体验——越吹就越会发现更多的蒲公英:哇,这一边也有;哇,那一边也有。

最后,“那风中有半只灯罩,/灯罩里有朵蒲公英,也被吹熄了吗”——你说呢?

作者荐读:

不要教的语文

中国语文,不能丢了自己的学习方式

阅读从来不需要逼迫——兼谈儿童阅读与儿童文学

朗读构成儿童作文的公共支点

半“屋”才子气,满城读书声

《威尼斯日记》与学生作文

Wubanshuwu九畹村记:

村名九畹,语出《楚辞》:“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九畹村外,吾班书屋,是吾班一个实体小书屋,也是一个语文教师心中的语文桃源。

作者简介:

钟世华,语文教师,有关语文教育的思考与随性诗文,散见于《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语文建设》《新课程评论》《湖南教育》《初中生》《杂文月刊》《十月少年文学》《教师文学》《书屋》等。

本文图片为吾班书屋原创图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ugongyinga.com/pgyys/11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