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记预告之开营仪式现场实录

首日记预告之破冰游戏现场实录

撰稿人:孟勐影像:沈圣南吕慧慧汪祎情

这是首都师范大学团队抵达黔东南的第四天,但对于蒲公英暑期夏令营和种子教师工作坊来说尚为首日。这个时候,志愿者的心情最为复杂。一方面,经过了为期三天的当地生活和两天的实地考察,志愿者对当地由陌生到熟悉,对此行由怀疑到坚定,情感正处于急速的上升状态。但同时,由于开营仪式仍未开始,关于未来的一切仍处在预想阶段,这让焦虑也不断累积。这种特殊的感受可能在很久之后仍能被九位志愿者记起。

还好,三天的等待还算不上漫长。

8月3日上午9时,天气阴了一阵,报德完全小学的前广场也凉爽了片刻,开营仪式就在这个时候适时开始了。这次开营仪式由首都师范大学团队领队孟勐主持,蒲公英行动发起人谢丽芳、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陈卫和、黔东南州教科所所长谢岑、教研员周杨、雷山县教科局副局长项小燕、教研室主任高明锦、报德完全小学校长梁茂清、无锡凤凰画材品牌推广总监黄亦菊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此次开幕式。受训教师29人及志愿者9人也来到了现场。

图1谢丽芳老师向与会者介绍蒲公英行动

开幕式上,谢丽芳老师介绍了蒲公英行动的缘起、发展和宗旨,并强调蒲公英现在要做的应该是在学校里扎根下来,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在全国进行推广,形成体系。陈卫和教授以这几天在村口看到的“我们都是追梦人”的标语牌为起点,说明了学校在熏陶民众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指出蒲公英应当培养当地老师正确的教育理念。两位老师的发言完整地勾勒出了蒲公英的精神本质和面貌。

图2广州美院陈卫和教授发言

随后,谢岑所长对参与种子教师工作坊的各区县教师提出要求,要求老师们把握机会,学习教学方法和理念,并鼓励在活动结束后仍然与蒲公英保持长期联系。项小燕副局长提出蒲公英行动应当从种子教师到乡村学生,一层一层传递下去,这个过程应得到教科局的全力配合。高明锦主任特别强调活动期间的生活保障问题,尤其是对安全的重视,应当被放在首位。

图3黔东南教科所谢岑所长对受训教师进行动员

梁茂清校长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报德完全小学的基本情况,指出校方对艺术资源和艺术教育的看重,并对志愿者的到来表示欢迎。黄亦菊老师介绍了凤凰画材的基本情况,并强调谢丽芳老师和蒲公英的坚持是让凤凰画材感动并愿意一路陪伴前行的根本原因。

最后,孟勐作为首都师范大学团队领队,提出团队的此次到来主要是基于两点目的,即与当地老师平等地共享经验和培养本民族的种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希望教学双方都能够保持敏感与快乐。

图4报德小学梁茂清校长向与会者介绍学校情况

图5首师大团队领队孟勐介绍本次工作坊的目的

开营仪式的完成让志愿者迅速进入了“蒲公英状态”,也让他们对接下来的教学变得期待与放松。一次简短的开营仪式透露出了大量令人兴奋的信息,这其中包括老师对蒲公英的期待、领导对蒲公英的认可,以及各界对蒲公英的支持与保障。这为接下来6天的蒲公英行动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土壤。

图6蒲公英行动黔东南营区开营仪式合影

开营仪式结束后,距上午的课程结束还有90分钟时间。根据团队的设想,在这段时间里先不直接进入工作坊阶段,而是由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刘晓文进行一段破冰游戏。实际上,这个破冰游戏也可以被归为一种工作坊,因为它的核心价值不仅限于让受训教师彼此熟悉对方,而是将重点落在分组的方法问题上,为教师提供一种有效、实用且具备趣味性的分组逻辑,或者说在核心素养教学强调合作探究的大背景下,对“分组”这一教学中绕不开的问题进行一段集体的深度探究。这个过程需要受训教师理解、参与,并完成自己的分组教具作品。

图7刘晓文老师向受训教师介绍破冰游戏

在先前的讨论中,我们认为,本次种子教师工作坊的受训教师具备三种特点:第一,年轻化,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第二,学科多样化,老师们在学校里所教授的学科各不相同,很多老师不是专职美术教师;第三,知识多元化,受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影响,教师具备多种方面的知识储备。

基于这些现实状况,刘晓文老师并没有把乡土元素直接作为课程的先决条件,而是带老师们梳理一种框架,让生活浸润在当地风俗文化之中的老师为这个框架提供具有当地气息的“内容物”,双方合作完成教具作品。同样,这种教具虽然是以美术图像的形式来呈现的,但它“分组”的功能与作用却适合于所有学科,这让每位老师都产生了兴趣。

图8老师们正在研究分组卡片

图9分组卡片近观

说到这里,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具呢?它为什么能让分组变得有趣和不同?

在课程之初,刘晓文老师便将自己带来的教具呈现给老师,让老师先体验了一下用这种教具分组的便利。这种教具是一组带有图案的卡片,每张卡片上都有一个国家的国旗和名字,同时还配有这个国家的部分信息,比如所处半球、所处大洲等。同样,卡片的底色不尽相同,每张卡片上还有一个字母。因此,当卡片被受训教师随机抽取后,就可以根据某种信息来进行分组。比如,如果要分两组,就可以根据南北半球;要分三组,就可以根据卡片的三种底色;要分四组,就根据四个不同的字母;要分五组,就根据五大洲的不同,等等。

老师们很快理解了这种卡片的优势。一方面,它让分组变得不再枯燥。另一方面,它也让分组变得公平、快捷,以一种“愿赌服输”的方式巧妙避免了现实教学中部分学生对分组结果的不认同。

图10老师们尝试研发分组主题

但是,如果要让老师们自行设计这种卡片,并用当地元素替代国旗这一主题,则需要老师们理解卡片设计的内部逻辑。刘晓文老师带老师们梳理了这种逻辑,并建议老师们尝试自己设计一种可行的卡片主题。这对于老师们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这个过程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

图11分组卡片制作的结构逻辑(以国旗主题为例)

其实,真正到了实践过程之中,我们才发现,很多我们之前的担心是多余的。比如,我们担心非美术学科的老师不适应手绘这种表达观点的方式。但实际上,来自不同学科的老师总会有方法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老师们的讨论非常激烈,最终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并在方案中加入了如蝴蝶妈妈、牛角银饰、朗德地形图、苗族纹样等本地的元素,由每个小组的代表进行汇报。

图12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本组设计思路

由于时间关系,这些作品有的还处于概念阶段,有的逻辑还有可以完善的空间,但老师们对于这种实用性的方法有了充分的理解,并愿意利用后续的时间来制作一种有本地特色的分组教具,来应用于课堂,为课堂带去一点兴奋感。

图13五个小组的老师们分别合影

如果一个在本民族中被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符号与新的实用性、新的方法相结合,这种事物或符号本身就能焕发新的活力。这是一种双向的本土化,也是一种经验的交换,但这个交换的过程不是由某一方所主导的,而是基于双方的共同付出和共同自信。

90分钟的时间,我们先用破冰游戏进行了“试水”。工作坊虽然还没有开始,志愿者们的期待也还在延续,但这个上午却已经充实而有意义。

图14亚洲组老师借鉴了苗文化中“蝴蝶妈妈”的概念

图15欧洲组老师使用了果蔬元素,小虫是亮点

图16非洲组老师比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ugongyinga.com/pgyzyy/6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