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征坤深信应该在“蓝海里找机会,而不是在红海里博概率”。

作者I刘凯程刘全

报道I投资界PEdaily

“我喜欢蒲公英,它不需要多少养料,只需一阵风,就能将种子播散到世界各地,无论气候干旱或潮湿,土地贫瘠或肥沃,最终怒放原野。”济峰资本创始人余征坤诗意地说着这句话。

回望近20载投资生涯,余征坤对蒲公英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本是医药科班出身,当初一个偶然的机会加入到IDG资本,自此踏入了医疗投资圈。年,赶在医疗投资大爆发前夕,余征坤离职创立济峰资本,首期基金就吸引了IDG资本和红杉中国出资。

多年下来,余征坤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他深信应该在“蓝海里找机会,而不是在红海里博概率”。沿着这样的逻辑,济峰资本团队迄今投出了英科医疗、翔宇医疗、平安好医生、悦康药业、艾博生物、诺思格、博恩登特、澳华内镜、生泰尔、嘉思特、爱博泰克、通用生物、天泽云泰等明星企业,其中英科医疗斩获数十倍账面回报。

亲历了医疗投资圈的喧嚣,余征坤愈发淡然——Doingwellbydoinggood(为善者,诸事顺),这是济峰资本团队的恪守的理念,也是他一向坚守的为人处世哲学。“正如济峰资本的LOGO是一朵蒲公英,我们希望每一个患者能够拥有像蒲公英一样拥有极强的生命力,也希望投资的医疗项目遍地发芽,济峰资本因此生生不息。”

从IDG到济峰资本

中国第一代医疗捕手的成长轨迹

一朵蒲公英的成长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萌芽,开花,结籽,等风来,一个人、一个机构的成长亦然。

余征坤很早就跟医疗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药学专业出身、知名药企工作经历,MBA深造后,他从产业跨界到投资。

年1月,余征坤加入IDG资本,当时国内很少有人专注医疗投资,“记得当时IDG合伙人跟我说,这个领域投资接近空白,你来看看有没有什么机会。”就这样,余征坤成为了国内最早一批医疗投资人。

万事开头难,余征坤到现在还记得当时初入行时,到处在各个生物园区扫楼式的寻找项目、参加各种行业展会、收集企业宣传资料,用他的话来说,“这是笨功夫,但成功没有捷径,我们做投资,还是要踏踏实实的,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该调研的公司调研好,最后才能把投资做好。”年,也就是余征坤加入IDG资本的第二年,他从厚厚一叠行业报告发掘出一家骨科器材公司——康辉医疗。“当时的康辉医疗,在行业内虽然小有名气,但并非骨科公司中规模最大的,不过在和他们创始人聊过之后,我觉得可以放心去投。”

余征坤回忆,当时康辉医疗创始人表态为了企业更好发展,可以让出总经理职位给更合适的人来担任,这在当时民营企业家普遍不愿下放管理权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难得。于是,在余征坤推动下,IDG成为公司最早的投资方。年,康辉医疗在纽交所主板上市;年,被美敦力以8.2亿美元私有化收购,成为中国跨国医疗器械领域最大并购案之一,IDG资本首轮投资获得超过30倍的回报。

在IDG的十年里余征坤还投出了CBPO泰邦生物、双成药业、瑞慈医疗、鹏爱医疗等十几个经典案例,收获7个IPO,还有几个项目通过被上市企业收购实现退出,十年的投资几乎没有让IDG亏过钱。如此高比例的上市及退出率,也让余征坤在偌大的医疗投资圈内声名鹊起。

随着医疗投资开始爆发,余征坤萌生做专业型医疗基金的想法。在他看来,医疗健康投资门槛很高,需有更深的理解和更专注的研究。相比综合型基金,专业型基金能够更快地决策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投后管理服务。

年,余征坤创办济峰资本。为何取名“济峰”?余征坤向投资界解释:“济”即济一成三之意,我们致力于帮助创业企业由小到大,成就事业,惠及社会,即《道德经》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峰”则代表着“峰高我远”,随着被投企业一个个走向成功,我们又回到起点,帮助更多的中小企业成长,开启一个新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余征坤还特地选择蒲公英作为济峰资本的LOGO。“蒲公英象征着孕育生命的力量”,用他的话来说,蒲公英代表着希望和顽强的生命力,他希望所有患者都能在医疗帮助下重获健康。

首战斩获数十倍账面回报

一窥济峰投资版图

就像萌芽出土的蒲公英一样,新成立的济峰资本开始活跃在中国创投历史的舞台。

年,济峰资本启动首期基金募集,老东家IDG资本给出了第一笔资金——万美元,后来IDG资本的合伙人个人也有出资支持,红杉中国也决定出资。有了这两大头部创投机构的支持和背书,济峰资本开始被越来越多的LP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ugongyinga.com/pgyqb/11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