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暑假,我来到汀水中学,成为一名服务全校师生的新兵。接受任命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立足这个全新的角色,不负领导的期许与师生的期待。记得朱永新教授曾经说过:“校长应该善于从学校的历史、传统中学习,让学校接地气、有根基;校长还应该善于思考未来,为师生描绘灿烂的愿景,为之携手奋进。”这句话很好地道出了我当时的心声。

从遇见到憧憬

年暑假后,县教体局开始了县域新教育实验的探索。我有幸随县教体局考察团到海门参观学习。在海门参观学习的日子里,带领师生们一起奔赴美好未来的愿景在我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朱永新教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考察学习期间,我进课堂、去操场、转宿舍、看餐厅,校园的角角落落一个也没落下。边参观学习,我还边对比思索,这所学校在海门这些学校里有何过人之处,我们和他还有什么差距,应该如何学习、如何超越……每日每刻,我也不让自己闲过。“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学习过程中,我认真聆听各个特色学校校长们的报告,也和身边的校长们交换着意见。这种理念、这种方法、这种举措、这种情形,我们应该如何化为我用;学校的文化建设应该如何凝心聚气,形成校风,改善教风,激发学风;如何做好管理者定位,让师生教与学得到优化……各种想法、各种考虑、各种反思,交织在一起,让我既感到欣慰又感到茫然。

海门考察回来后,我一刻也没有忘记学习,重点从新教育实验的优秀成果中去学习。于是,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未来学校》《我的教育理想》、海门新教育研究中心的《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李希贵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本本的书籍摆上了我的案头,一个个教育智慧融进了我的日常教育管理。海门考察学习的点点感受体会,和我自己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渐渐地融合在一起。通过两年的认识和践行,我认为新教育实验在一所学校的开展不是简单的复制与粘贴。我们更应该结合自己本校的实际,经过调研、走访、交流、探讨、磨合,因事因人因时而用。

从追求到探索

从海门学习回来后,我就着手开展我的“新教育计划”,梳理学校现状,了解师生家长思想,构想学校新教育蓝图,提升学校新教育外部环境,打造学校新教育文化。于是,蒲公英班诞生了。学期结束的最后一天,我向同学们和到校的家长介绍了这个班级命名的意义及未来构想,并为他们开展了第一个集体行动——21天改变自己。放假后,我又到部分同学家中走访了解,和家长同学交流如何过好一个充实快乐的假期。

剩下的日子里,我除了读书思考,想的最多的是如何推进新教育的十大行动。作为学校负责人,在推行“新教育实验”的过程中,你就应该有预见性和执行力,只有这样,你才能保证了相关实验项目的顺利开展。在学校基础建设不断完善,急需大量资金的前提下,我还是优先保证“新教育实验”各个项目的投入。老师们的外出学习,我总是积极主动,能多派就多派,力争让老师们在参加“新教育实验”学习活动中,境界有所提高。对于每个实验方案的实施、每一项实验项目的开展,我总是亲力亲为,出主意,想办法,给政策,以管理为助手,以激励为手段,将任务逐项量化分解,增强目标意识,形成全面开花、各显其能的实验新格局。老师、学生、家长想不通时,我就在沟通上下功夫、花力气、做文章,和他们交流思想,凝心聚气,打消他们不必要的顾虑。为了保障实验方案、项目的推进,我鼓励大家参与学校管理,博采众长,集思广益,让他们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并为大家排忧解难。

从践行到收获

年以来,我以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秉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的理念,选取了“营造书香校园”、“缔造完美教室”、“构建理想课堂”、“推进每月一事”“家校合作共育”作为实验重点,全面启动“晨诵、午读、暮省”新教育生活方式,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方式正在悄然改变,受到社会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ugongyinga.com/pgyzyy/11166.html